亲爱的同学们:
新学期拉开帷幕,校园里满是青春活力与憧憬。然而,电信诈骗的阴霾也伺机笼罩。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,为切实保障同学们的财产安全,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,现就常见电信诈骗类型及防范要点郑重提醒如下:
一、常见电信诈骗类型
1.虚假网络贷款诈骗: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可能面临的资金需求,通过网络广告、电话推销等非法渠道,以“无抵押、低利息、快速放款” 为诱饵,诱骗同学们下载虚假贷款APP。当同学们按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及贷款额度后,他们便以“手续费、保证金、解冻费”等各种非法名目,要求同学们转账汇款。一旦转账,同学们不仅拿不到贷款,个人信息还会被泄露,陷入债务危机。例如,去年某高校学生小李,因轻信此类诈骗,在未仔细核实对方资质的情况下,向对方转账5000元“手续费”,最终不仅贷款未获批,还遭受了财产损失。
2.冒充熟人诈骗:骗子通过盗号软件等非法手段,盗取同学们的社交账号,随后伪装成同学们的亲朋好友,编造“生病住院、学费忘交、资金周转困难”等紧急情况,利用同学们对熟人的信任,诱导同学们转账汇款。如我校曾有同学在上课期间,收到“好友”QQ消息称急需用钱交学费,因未核实对方身份便匆忙转账,事后发现被骗。
3.兼职刷单诈骗:刷单行为本身就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。诈骗分子以“轻松赚钱、高额报酬”为幌子,吸引渴望赚取生活费或零花钱的大学生。他们先以小额刷单返利的方式获取同学们的信任,随后诱导同学们参与大额刷单任务。当同学们投入大量资金后,骗子便以各种借口拒绝返款,甚至直接拉黑同学们。据统计,在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,刷单诈骗案件发案数位居前列,大学生群体深受其害。
4.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:针对热爱网络游戏的同学,骗子在游戏内发布虚假的装备、账号交易信息,以低价出售稀有装备或高价收购账号为诱饵,诱使同学们添加其联系方式,并引导同学们在虚假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。在交易过程中,骗子以“账号冻结、资金无法提现”等理由,要求同学们缴纳解冻金、保证金等,从而达到诈骗目的。
5.冒充公检法诈骗: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机关、检察院、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、短信等方式联系同学们,谎称同学们涉嫌违法犯罪,需要配合调查。为增加可信度,他们还会发送伪造的法律文书,以案件保密为由,要求同学们将资金转移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进行验资。一旦同学们转账,资金就会被骗子卷走。
二、防范措施
1.提高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:同学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对任何陌生电话、短信、网络信息,尤其是涉及钱财的内容,务必高度警惕。接到自称客服、公检法人员等陌生人的电话时,切勿盲目相信,应第一时间与老师、家长沟通,或直接拨打110报警电话核实情况。如遇可疑情况,要及时留存相关证据,如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通话录音等,为后续可能的调查提供线索。
2.保护个人信息,防止信息泄露:在日常生活中,同学们要谨慎交友,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信息、家庭住址、联系方式、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。同时,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社交账号安全,设置复杂密码,并定期更换。避免在不明来源的网站或APP上注册账号,以防个人信息泄露。若发现个人信息有泄露风险,应及时采取措施,如修改密码、联系相关平台客服等。
3.拒绝诱惑,树立正确价值观:面对各种看似诱人的“轻松赚钱”机会,如兼职刷单、高额返利等,同学们要坚决抵制。要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不要因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遭受更大的损失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,理性消费,不盲目攀比,不追求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物质享受。
4.选择正规渠道,理性消费:在进行网络购物、贷款、兼职等活动时,务必选择正规、知名的平台和渠道。仔细阅读平台的相关条款和说明,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来源的APP。在网络购物时,要注意查看商家的信誉度和评价,选择有保障的支付方式。如需贷款,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,了解贷款政策和流程,避免陷入非法贷款陷阱。
5.学习反诈知识,提升识别能力: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教育活动,认真学习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。关注官方发布的反诈资讯,了解最新的诈骗动态。通过学习,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,做到心中有数,遇到诈骗时能够迅速识破骗局。同时,同学们还可以将所学的反诈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,共同营造安全的校园和社会环境。
撰稿:杜相晴
审核:杜相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