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(现代教育技术方向)研究生培养方案

发布日期:2020-01-26  

 

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(现代教育技术方向)研究生培养方案

一、培养目标

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。具体要求为:

(一)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,热爱教育事业,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,遵纪守法,积极进取,勇于创新。

(二)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,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。

(三)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,能胜任信息技术及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,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,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,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;能理论结合实践,发挥自身优势,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。

(四)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,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、新内容和新方法。

(五)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。

二、招生对象

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(或本科同等学历)人员。

三、学习方式及年限

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,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。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,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,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,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。

四、课程设置

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,分为学位基础课程、专业必修课程、专业选修课程、实践教学四个模块,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。具体为:学位基础课程6门,共12学分;专业必修课程4门,共10学分;专业选修课程3~5门,共6学分;实践教学8学分。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。

补修课程: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,应补修教育学,心理学、学科教学论;师范类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,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。补修课程须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考试,取得合格成绩,不计学分。

五、专业实践

学院主要采取教育实习、教育见习、微格教学、教育调查、课例分析、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,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。

六、教学方式

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采用课堂参与、小组研讨、案例教学、合作学习、模拟教学等方式。

学院不断完善教育实践基地建设,在中小学建立了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,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实际做好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。

学院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,实行双导师制。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,并负责做好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实施。

七、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

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,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。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,如调研报告、案例分析、校本课程开发、教材分析、教学案例设计等。论文字数不少于1.5万字。

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,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。

修满规定学分,并通过论文答辩者,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,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,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。

八、其他

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,应至少要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(如教育学,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),不计学分。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,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,不计学分。

 

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(现代教育技术方向)研究生教学计划

 

课程

类型

课程

编号

课程名称

学时

学分

开课

学期

考核

方式

备注

00010001

英语

36

2

1

考试

 

00011101

政治理论(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)

36

2

2

 

00011102

教育学原理

36

2

1

 

00011103

课程与教学论

36

2

1

 

00011104

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

36

2

1

 

00011105

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

36

2

1

 

01611101

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分析

54

3

1

 

01611102

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

54

3

2

 

01600002

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

36

2

2

 

01611106

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

36

2

1

 

01611105

信息技术学习理论与方法

36

2

2

考查

选修6学分

00011104

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专题

36

2

2

00011103

信息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

36

2

1

00011107

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

36

2

1

00011108

基础教育改革研究

36

2

1

00011109

中外教育简史

36

2

1

00011110

教育政策与法规

18

1

1

01600105

媒介文化与教育

36

2

2

01611106

信息技术发展史

18

1

2

选修1

01600116

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

36

2

2

跨专业补修课程

非师范类

01611107

教育学

 

 

 

考试

 

01611108

心理学

 

 

 

01611109

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

 

 

 

师范类

01600114

教育传播学

 

 

 

考试

 

01600115

计算机辅助教育与课件设计

 

 

 

 

01611110

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

 

8

2

 

 

01611111

基础教育教学实践

 

3

 

 

01611112

社会实践活动

 

 

 

贯穿于培养全过程

 

 

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(现代教育技术方向)研究生阅读书目或期刊目录

 

序号

书目名称(作者、名称、出版社、出版时间、版次)或期刊名称、主办单位

1

陈旭远:《课程与教学论》,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年。

2

王吉庆:《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》,浙江教育出版社,20038

3
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:《技术课程标准研修(信息技术)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4年。

4

何克抗:《教学系统设计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年。

5

加涅:《当代教学设计原理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年。

6

彭绍东:《信息技术教育学》,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1月。

7

威廉.维尔斯曼(袁振国译):《教育研究方法导论》,教育科学出版社,19977月。

8

薛维明: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211月。

9

李克东等: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》,网络课程,

10

杨正甫:《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》,中国铁道出版社,2001年。

11

祝智庭主编:《网络教育应用》(第一版)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19月。

12

邵瑞珍:《教育心理学》,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0年。

13

丁兴富编著:《远程教育学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11月。

14

郭绍清:《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》, 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112月。

15

何克抗主编:《计算机辅助教育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

16

黄荣怀: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案例精选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2年。

17

陈芳林等主编:《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》,电子工业出版社,20031月。

18

钟向群:《高性能网络技术教程》(第二版),清华大学出版社,19988月。

19

游泽清等:《多媒体技术及应用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3年。

20

余胜泉: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》,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27月。

21

《电化教育研究》,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。

22

《中国电化教育》,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

23

《课程.教材.教法》,人民教育出版社/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。

24

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,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。

25

《信息技术教育》,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

26

《中国远程教育》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。

27

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。

28

《开放教育研究》,上海电视大学主办。

29

《计算机学报(中、英文版)》,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。

30

《计算机应用》,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主办。